莎莎舞厅不仅成都有,重庆有,昆明有,贵阳有,苏州、杭州、宁波、西安等地也有,但由于地域特征、气候,人文习惯等有一定的差距,各个莎莎舞厅的的经营方式和客人群体也是不一样的。
与全国各地的莎莎舞厅相比,成都的舞厅文化是最为发达的,大大小小也有几十家,我叫得出名字的不多,但一直在关注这个行业的发展。莎莎舞厅作为一种大众文化,大众消费模式,既然存在就有合理的价值,如果不合理政府文化部门不会发证,公安部门不会发治安许可证,消防部门不会发给消防合格证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莎莎舞厅属于文化经营场所范畴,要开办一家莎莎舞厅,需要进行前置审批,也就是首先要得到文化部门的批准,并发给文化经营许可证,才能办理后续的治安许可、消防许可等手续,也才能办理工商登记,审批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。
成都的舞厅,实际上从80年后期就开始转型,从过去的大众舞厅变成了莎莎舞厅,这个转换不但是经营方式的转变,更是一种性质的转变,虽然娱乐的性质没有变,但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
过去到舞厅,成都人喜欢泡一杯茶,坐着听音乐,观看舞池里的男男女女翩翩起舞,看到跳的好的人,还要给予一点掌声,看到跳的好的舞伴,就动了想要去舞一曲的念头,展示一下自己的舞姿,那个时候大家把交谊舞成为高尚娱乐。
的确是高尚娱乐,如果找到一个会跳舞的舞伴,两人配合默契,半天下来的不仅心情愉悦,整个身心都感到非常愉快,心情好了,工作、生活都会更加努力,这就是那个时候的感受。
但那个时候,很多人的舞伴都是自带的,还有部分人是熟人、朋友,这部分人带的舞伴别人是不能乱请的,如果乱请了,可能发生大家不愉快的事情。但也有单独一个人去的男女,这部分人之所以会单独去舞厅娱乐,有的人是i爱好,有的人是去打发无聊的时光,毕竟那个时候的娱乐方式非常少,不像现在有网络,可以有很多种娱乐的方式。
成都莎莎舞厅要说发展历程,应该是起源于80年代初,当时主要集中在后子门那一带,体育中心下面的防空洞,集中了十多家莎莎舞厅。但当时大众舞厅还没有完全灰飞烟灭,还在苦苦挣扎,但经营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,从人工乐队变成了放音乐,以此降低舞厅的经营成本。
但客源开始分流,一部分人坚持的大众舞厅娱乐,但对于那些找不到舞伴的人有了更好的去处,那就是去莎莎舞厅,因为当时的莎莎舞厅全天候开放,从早上开始,到晚上2点才结束,三元钱门票可以耍很久,当时那些炒股票的人,做串串生意的人,他们每天的工作都是在莎莎舞厅完成的。
莎莎舞厅的出现,对传统舞厅的冲击是比较大的,因为在莎莎舞厅里,不存在找不到舞伴的问题,只要你进去了,刚坐下喝茶,就有舞伴来请你跳舞。女人主动来请男士跳舞的,一般颜值不是很高,身材也不是那么好,没有人主动请她们,她们可以主动来请男士,有的男士不好拒绝,所以也会去照顾几曲生意。
那个时候后子门地下室的莎莎舞厅,基本上都是10元钱跳三曲,所以至少也会跳三曲,照顾别人10元钱。那个时候都是现金交易,很多人临去之前,都会换好零钱。裤兜里的零钱多了也会有风险,毕竟舞厅人太多,是一个大杂脍的场所。
大部分人是去跳舞的,但也有人是要进去找钱的,这部分人就是小偷,后子门那个时候的小偷特别多,除了偷钱以外,80年代就是偷传呼机,90年代就是偷手机,那个年代有手机的人少,而且都是别在裤腰带上,成了小偷们重点关注的对象。
由于人流量太多,加上管理不规范,鱼龙混杂,后子门地下室的舞厅,在90年逐步萎缩,最终全部关停。莎莎舞厅也从地下走向了地上。当时成都生意的最好的莎莎舞厅,就是位于西门一环路边的一家舞厅。
这家舞厅发迹于玉带桥,在90年代这家舞厅的门票就是10元,跳舞也是10元一曲,跳舞的女性全是成都的下岗工人。后来生意太火了,搬迁到了金沙附近的一环路边上,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关闭。
现在成都还有几十家莎莎舞厅,现在的莎莎舞厅和80年代的莎莎舞厅相比,无论是装修的档次,经营的风格等个都发生划时代的变化,在下一集再来向大家详细介绍。